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专升本考试 - 试题答案 - 正文

 
200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泽东思想知识点解读(三)
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2005-10-12 【字体:小 大】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
    2、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 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 依靠人民群众。

  2、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 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 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 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 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 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 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 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1、 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 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3、 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 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 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2、任务的变化。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一、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

  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要点是:

  1、 “长期共存”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的,二是现实的。我国仍将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2、 “互相监督”是极其有必要而且十分有益的。

  三、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由周恩来提出的。又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分省专升本
    福建专升本 | 安徽专升本 | 山东专升本 | 江西专升本 | 辽宁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 湖南专升本 | 湖北专升本 | 上海专升本 | 广东专插本
    河北专接本 | 江苏专转本 | 北京专升本 | 浙江专升本 | 重庆专升本
    吉林专升本 | 黑龙江专升本 | 山西专升本 | 天津专升本 | 甘肃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 陕西专升本 | 内蒙古专升本 | 四川专升本 | 云南专升本
    浙江省22 | 新疆直升本 | 广西专升本 | 江苏专接本 | 青海专升本
    上海插班生
    政策法规
    考试大纲
    考试问答
    试题答案
    录取查询
    成绩查询
    录取分数线